“修路書記”,是村民們對扎根于岳西縣中關鄉斗水村三十二載的村黨支部書記儲德林的贊譽之稱,他修通的一條條山路和“心路”給當地百姓創造著幸福和美好的生活。(7月26日中國日報網)
修山路是硬工程,而修“心路”,與百姓心貼心,贏得群眾支持和擁護,則要有公心。今年54歲、擔任村干部32年的儲德林深諳此理。十多年前,為了建設村的一所小學,儲德林自背22斤茶葉作路費,在炎炎夏日、滿身汗水,背自帶的干糧,住旅社通鋪,到省教育廳匯報村情,十余天下來,相關工作人員被感動,爭取支持經費拾萬元,建成了村小學。20多年前,為了為村里修路,儲德林到處跑貸款,身先士卒,自己帶頭拿出自己5萬元的積蓄作為籌資,終于開啟了修路的旅程。
筆者認為,我們的干部只有這樣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把好事實事辦到群眾的心坎上,一心一意地為群眾謀利益,無私地為一地的群眾付出,甩開膀子為群眾的事大干快干,不斤斤計較,不計較個人得失,我們的干部才可能修好服務聯系群眾的“心路”,受到群眾的擁護和歡迎。
我們有一些村干部,見利益就上,見困難就躲,這些干部能夠和群眾心貼心,修好與群眾交往的“心路”嗎?我看是非常困難的。比如一些地方,在確立給困難群眾的低保時,一些基層干部把自己的親戚朋友一股腦兒地塞進去,而真正地可能群眾卻不能夠吃到低保,這樣的干部不是在修“心路”而是在堵“心路”。
儲德林能夠在32年的村干部崗位上,無私奉獻,甚至在剛從醫院做完膽囊切除手術,理應在家休養的情況下。但他放棄休養,堅持帶病工作,走到勞動的第一線上去,服務群眾,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他用他的實際行動,修好了干群之間的“心路”,讓干群真正做到親如一家,這無疑是值得我們贊美和肯定的。
作者: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