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四川南充市高坪區人大代表、被譽為“小巷總理”的張順成很高興:他前不久提出的“領導不要工作人員提包、端水杯、開關車門”等意見不僅被高坪區委采納,而且還上了區委《干部黨員日常行為規范》的“頭條”。但同時他又很不放心:這些制度能不能落實?連續幾天,每天早上8點過,他就準時來到區政府大樓,站在一旁仔細觀察。看到領導干部一個個都自覺遵守這些規定,張順成終于放了心。((四川日報5月23日)
群眾是我們的衣食父母、生存之本,群眾和干部的關系是“主仆”關系,離開了群眾,我們將一無所有;群眾是我們的力量源泉、勝利之本,群眾和干部的關系是魚水關系,離開了群眾,我們將一事無成。“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順民意則群眾擁護,失民心、拂民意則群眾反對。因此,要開展好教育實踐活動,切實加強作風建設,就要堅持開門搞活動,認真聽取群眾的意見、建議及批評,并用行動把群眾的意見落實下來,讓群眾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并發揮應有的作用。
教育實踐活動有沒有起色,見不見成效,群眾滿不滿意,說到底,關鍵在于對群眾的意見是否抓好落實。不抓落實,再好的建議也是一紙空文,說得再動聽群眾也不會買賬。因此,活動能否取得成效,作風建設有沒有真正的改進,群眾的作用尤其重要。要堅持開門搞活動,請群眾參與、讓群眾評判、受群眾監督。如果少了群眾的參與,只有干部自我畫像、自查自糾,活動就會自說自話、走走過場。黨員領導干部首先要有正確的態度和明確的姿態,同時想方設法,通過制度和載體設計,讓群眾更好地參與監督評價。
堅持不懈地改進工作作風,就必須用心聽取群眾的意見與建議,并且用行動將群眾的意見與建議落實下來,把群眾觀點落實到黨員干部的實際行動中。一方面我們的黨員干部心里要時刻裝著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多聽群眾逆耳之言,多辦群眾高興之事;作風上深入群眾,大興察實情之風、實話之風、辦實事之風;工作上依靠群眾、目標上造福群眾,堅持執政為民,堅持正確用權。另一方面,要堅持在提升群眾滿意度中定方法。根據為民務實清廉要求,針對群眾提出的意見建議,出實招、辦實事,把情況摸透,把思路想清,把措施搞實。只有切實做到重實際,重實踐,重實干,才能真正轉變工作作風,讓群眾滿意。
筆者認為,通過敞開大門搞活動,聽取群眾的意見建議,可以及時了解、掌握基層群眾想法和信息,從廣大群眾的殷切期待中找到問題。同時,在貼近群眾、貼近基層、貼近一線方面,可以根據群眾提出的意見建議,創新思維,探索出更加利于群眾工作的好方法、新舉措。因此,我們的黨員干部要真正用心去傾聽群眾的意見建議,帶著感情、問題、責任去思考群眾的意見建議,將群眾的意見建議作為改進作風、解決問題的切入點,用行動真正去予以落實,才能切實解決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活動才能真正取得群眾滿意的實效。(顧一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