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群眾路線,解決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基層干部、特別是鎮鄉一級干部至關重要。政策落實得好不好、執行到不到位、服務到不到家、是不是喊口號和以新的形式主義反對舊的形式主義,普通百姓的感受最為真切和深刻,而這些動作和工作最終要靠最基層的干部實施執行。鄉鎮作為黨的第二批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單位,能否走好群眾路線直接關系到整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成果的好壞。筆者認為,踐行“六走”,腳踏實地就能走好群眾路線。
一是用心走,與群眾心連心
。說到心,很多人覺得假大空。但是,就是心在指引我們的行動和工作,有什么樣的心,就有什么樣的行動。只有用心才能做好事。用心要充分體會干部與群眾的魚水深情,要真心記掛著群眾。
二是用腦走,善作群眾工作
。做好新時期、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僅有熱情和干勁遠遠不夠,還須有新方法、新招數,還得動腦筋,講究做事方法,巧干而不蠻干。善于處理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把一切積極因素充分調動起來。認真搞好各類矛盾糾紛排查,對排查清理出來的矛盾和問題逐一分析整理,妥善化解處理。
三是用腳走,與群眾零距離
。走群眾路線,不能像報道的負面信息一樣,坐著車子轉一轉、隔著窗子看一看、甚至穿了一雙好鞋子遇到下雨還要人背,顯得很扎眼。下基層、進村社、到工地,多沾點泥土氣息、多到車開不到的地方、多看看群眾的疾苦、多聽聽百姓的聲音。多染“泥土味”而不是“煙酒氣”,“泥土味”越重,干群關系越密切;“煙酒氣”越重,干群關系越疏遠。走群眾路線靠的是“腳板”而不靠“臉面”,用腳走而不是鏡頭走。工作中拍照錄像留些資料,未嘗不可;但一味強調“個人形象”和撈取政治資本,會適得其反。
四是主動走,下沉傾聽民聲
。不要一天坐等上門,而要主動走出辦公室到鄉村去。要敢于和群眾“面對面”,當面交心更容易消除隔閡,平等交流更容易增進感情。用微笑消解群眾的火氣,用耐心消除群眾的怒氣,用真誠融化群眾的怨氣,才能接上地氣,增加和氣,增長靈氣。
五是深入走,查看真情實情
。群眾對形式主義深惡痛絕。是不是走形式搞過場、是不是走馬觀花、是不是隔窗視察、是不是為了上電視和報紙作秀、是不是為了升官進爵鍍金,是不是打太極玩空手道,老百姓一看就知道。形式主義群眾反感,害群眾害政府害黨,是作風之弊行為之垢,必須堅決掃除。習總下基層視察,進廚房、進豬圈、揭鍋蓋、看米缸,何等的深入!何等的務實!何等的真實!何等的求真!何等以身作則!
六是經常走,話發展增感情
。腿要勤,要常跑基層。一回生二回熟,多走幾次、和群眾多接觸幾次,自然就會熟悉并建立感情。和上訪戶多接觸幾次,走在街上也會點點頭、打個招呼、碰到了也會嘻嘻哈哈。接觸多了,自然就會增強和群眾的感情,減小距離感和生疏感。對于處在快速發展、跨越發展的地方,影響工程和項目進展的信訪矛盾較多,在這樣的情況下,更應該多走村入戶、少坐辦公室,特別是上訪戶、釘子戶,與群眾交流談心,話發展的好處,拉家常、增感情、增信任,爭取群眾的支持。有了群眾的支持和理解,搶搭搶建、搶種搶栽就會大大減少,征地拆遷、款項分配,群眾就會更加積極主動,工程進展也會更加順利。
我們來源于群眾,植根于群眾,不忘本、不忘根,在群眾路線的指引下,把加快發展高高舉過頭、把群眾利益高高舉過頭,通過走群眾路線,依靠群眾無限放大推動發展的強大正能量,踐行好、走好群眾路線,維護好、發展好群眾的根本利益。
作者:煩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