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幸福老人村”從1.0邁向3.0
時間:2023-09-08 19:34:21
張立 本報記者 | 邱愛荃
做做手工、聽聽滬劇、拉拉家常,每天9點鐘不到,位于上海市松江區泖港鎮的黃橋“幸福老人村”就已熱鬧無比。有人陪伴、有家終老、不愁吃穿,這種“不離家、不離土、不離鄉、不離親”的養老模式在松江區各涉農地區多點開花,一條深受農村老人歡迎的“原居”養老之路正慢慢形成。
“原居”養老初探索 “幸福老人村”誕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015年,因為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大量青壯勞動力涌入城鎮,松江區葉榭鎮出現了大量留守老人,農村養老服務需求日趨明顯。土生土長的葉榭村民蔣秋艷萌生了“養老不離鄉”的想法,和幾位熱心公益的伙伴共同出資,盤活村里閑置農宅進行適老化改造。2016年,松江“農村互助養老社區”的第一個民間組織——“幸福老人村”在葉榭鎮堰涇村正式成立。
“我們把租下來的農宅打造成為多個功能性空間,包括長者照護之家、老年活動室、多功能會客廳等,老人的吃住玩樂基本都能實現。”蔣秋艷告訴記者。今年80歲的村民劉老伯是“幸福老人村”第一批住養老人,“住到現在已經快6年了,每天吃得好,睡得好,村里人彼此都熟悉,周圍環境也好,還有人陪,對我來說,可以了。”
“2.0版”再升級 探索農村“醫養結合”
在資金來源上,葉榭的“幸福老人村”采取“四個一點”,即出資人投一點、政府補一點、老人出一點、社會資助一點。其中,3位合伙人投資450萬元,松江區政府補貼218.2萬元,入住老人支付床位費和護理費,社會各方包括上海市老年基金會松江區代表處、上海市慈善基金會松江分會都予以支持。
但松江區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也坦言,葉榭鎮的“幸福老人村”模式屬于農村養老的“1.0版本”,許多事宜的推進都需經過“一事一議”討論通過,并不具備復制的可能。2021年,泖港鎮黃橋村的“原居”養老“2.0版本”正式上線。
白墻黛瓦的院落,江南水鄉的風貌……提起現在的黃橋“幸福老人村”,村民錢慧芳連連點頭,“景色好看,住著舒服,我們農村真的完全不一樣了”“除了豐富的活動,我們還可以在這里運動、測量血壓、看看小毛小病”。
據介紹,“2.0版本”以公建民營為主要運營方式,政府出資并邀請第三方專業社會機構加入,進一步解決資金問題。在位置上,黃橋“幸福老人村”緊鄰宅基地平移后的居民生活區,互聯網醫院更是一大重要特點,可利用運營方的互聯網醫院系統,對接上海市級醫療專家,進行遠程診療,助力搭建農村“醫養結合”服務體系。
積極探索“3.0版” 打造為老服務綜合體
對于運營主體而言,在農村地區經營一處擁有專業服務的養老機構,背后的困難并不少。黃橋“幸福老人村”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我們每位住養老人平均每月支付3000元左右,但我們的護理人員人頭費每月就要近6000元。”即便算上政府補貼,依然虧損。
農村老人的收入并不高,無法通過提高養老服務價格的方式去彌補虧損。根據預測,只有當老人的入住率達到70%,才能勉強達到收支平衡,而目前黃橋“幸福老人村”的入住率為49%。此外,現有的硬件設備以及活動是否可以滿足全部老人的需求也未可知。
對此,松江區民政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正積極探索“幸福老人村”的“3.0版本”。在針對農村老人的服務上,將繼續通過“志愿服務+專業服務”的方式,提升農村養老水平;同時引入更多社會組織參與,在浦南四鎮開展更多接地氣的為老服務項目,解決農村老人實際困難,打造出具有松江特色的為老服務綜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