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娥哥和60多位小弟的“忘年交”故事:把小區過成了大家庭
時間:2023-09-09 01:13:33
記者 田汝曄 孫雪萌
這是一個東北大哥和60多位小弟“忘年交”的故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長春雙陽,有一個“神秘組織”——“娥家班”,成員們皆以大哥、小弟和小妹相稱。成立近3年,“娥家班”收獲了60多名成員,平均年齡9歲,最小的成員只有11個月,帶頭的娥哥始終穩坐“大哥”之位,名聲響徹雙陽,在全網收獲了300多萬粉絲。
娥哥還會組織各種家庭活動,讓家長們共同參與孩子成長。困擾城市小區鄰居互相不往來的難題讓鵝哥一不小心解決了:他們把小區過成了一個大家庭,整個小區都變成了“親戚”。
給60多位孩子當“大哥”
在長春雙陽的一個小區,孩子們上學,大人們上班,按部就班的生活讓小區里的孩子和大人們本無交集,日子單調而重復。
可有一個大人的出現打破了這種類似平行線的生活。每當他出現在小區,小朋友們也隨之而動,聚集在小區的游樂場,夏天打水仗,冬天打雪仗,好不熱鬧。一年前,他拿起手機記錄了他們玩耍的日常,某一天,這些記錄日常的短視頻忽然火了,他們“忘年交”的故事給無數人帶來了歡聲笑語。
小朋友們都喊他娥哥。
娥哥與老四、老五
娥哥本名叫姜南,今年41歲,之所以能成為小朋友們的大哥,要從2020年11月說起。
娥哥當時是小區里第一批搬來的住戶,“我愿意和小孩玩,每天忙完自家的生意,就下樓看看有沒有小孩。”娥哥的初衷很簡單,就想陪孩子們一起做游戲。
娥哥和大家玩得并不算順利。他和孩子們近30歲的年齡差讓不少家長心里犯了嘀咕:這人是不是不太正常?他是不是來騙小孩的?
娥哥只得一遍遍地跟家長們解釋,我就是喜歡孩子,想著陪孩子們玩玩,但家長們還是勸孩子對他避而遠之。
最初,只有老三、老四敢和娥哥一起玩。“你們喊我大哥怎么樣?咱們以后就是好兄弟了。”娥哥向孩子們提議,8歲的老四帶頭喊了第一聲大哥。可剛玩起來,老四就“消失”了,“老四的媽媽認為我可能會帶壞孩子,趕忙把孩子帶鄉下呆了倆月。”
娥哥開始轉變策略,他先試著跟家長建立聯系,通過日常的交流,家長們感覺娥哥性格雖然有點幼稚,但是人不壞,有家長開始試著接受娥哥。
正因為娥哥太會和孩子們玩了,一來二去,娥哥的名頭在小區里慢慢叫開了,就連自己的兒子也加入團隊,成了“老五”。
不到三年,娥哥的團隊已經加入了60多名成員。人多記不住名怎么辦?他開始給大家排名編號,排名只按先來后到,不按年齡,如果兩個孩子是親兄弟姐妹或是幾個人同時前來,那就在后面加個小數點,如6.1、17.1、41.1……
當大哥靠的是人品
娥哥身材微胖,走起路來喜歡搖搖晃晃,憨厚的外表和幽默的性格讓他看起來比同齡人多了些稚氣。
之所以能成為孩子們的大哥,娥哥靠的不是年齡大,而是令人信服的人品。
為了讓更多的家長放心,娥哥給團隊制定了“三玩”政策:開心地玩、安全地玩、讓家長放心地玩。“先寫作業,寫不完作業我不跟你玩。”這是娥哥跟每個孩子打招呼說的第一句話。
娥哥和娥嫂給孩子們整理零食
娥哥家住一樓,孩子們玩累了就去找他喝水,他給孩子們準備零食水果,再到后來,娥哥還準備了一個醫藥箱,誰不小心擦傷了摔倒了,給他們簡單消毒、包扎傷口;誰的自行車壞了給他們修理;有時候還要當孩子們的老師,輔導課后作業;每當誰遇到困難或有了矛盾,娥哥都會耐心傾聽,給予建議和出面調解。
這些生活中看似瑣碎的小事,構成了娥哥和孩子們的日常。
隨著團隊規模的壯大,娥哥給團隊起名為“娥家班”,但并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如愿以償加入“娥家班”,他們有自己的一套考察標準和流程。
“學習成績不好的先不要,說臟話的不要,寫不完作業的不能一起玩。”娥哥說,每個孩子的考察期是一個月,前提是玩樂不能耽誤學習,這并不是排斥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而是希望孩子能在有且僅有一次的童年里,兼顧好學習和玩樂。
娥哥意識到,當團隊有了一定的規模,不能再帶著孩子們“傻玩”了。一聲“大哥”的意義代表了各種擔當和責任,“還有我必須要陪伴著他們的那種使命感。”
他帶著小弟們撿紙殼、收瓶子,賣廢品的錢就用來買零食和玩具,忙活一天也就能賣二三十塊錢,但通過這件事,孩子們對金錢和勤儉節約有了概念。
娥哥和孩子們每天玩耍、學習、調解矛盾,在這個新小區里,娥哥帶領的“娥家班”帶來了熱鬧和活力。“他們的童年確實不一樣,我為他們感到高興,能參與他們的童年我也特別榮幸。”
把小區過成大家庭
作為80后,娥哥的童年是在東北屯子里度過的。
他一直忘不了東北農村那種童年的快樂,“一個幸福的童年能影響一個孩子,我也算找到了我的歸宿。”娥哥覺得自己是幸運的,他做了一次“過期小孩”,一直能被童年的余溫溫暖著。
一晃就是三年,“娥家班”的大事小情早已占據了娥哥生活大部分的時間。他們從不認識到相知再到形影不離的過程,讓娥哥找到了十多歲住在屯子那種久違的感覺。
娥哥和孩子們之間的友誼,早已超越了年齡,更多的是雙向奔赴的付出。通過孩子們,很多家長也共同參與進來,他們打心眼里感激娥哥所做的這一切。根據孩子的編號,他們自覺地成為“四姨”“三十三姨”“十一姨夫”……整個小區都變成了“親戚”。
“娥家班”的家長們每周都會聚在一起吃飯
“娥家班”的家長們每周都會聚在一起包一頓餃子,吃上一頓火鍋,做飯的主力是這些姨們,每個姨都有自己的拿手好菜,只要大家聚在一起,總有說不完的話。
娥哥還專門成立了“娥家班活動中心”,只為讓孩子們有更方便快樂玩耍的地方。過個兒童節,娥哥組織了全小區30多個家庭一起出門露營,舉辦親子運動會。
在娥哥的帶領下,孩子們學會了義氣和擔當,更懂得了感恩。21妹剛送來鵝蛋,23妹又送來了西瓜,17.2弟送來了自己抓的娃娃……不管大事小事,大家都喜歡來找娥哥。
回憶這些,娥哥有些動容。
他仿佛成了全小區人的“大哥”,幾乎所有人都認識他,每次見面都能和他搭上幾句話。他自己也知道,自己已經離不開這個小區,離不開這些孩子們。
雙陽縣城不大,娥哥每每去菜市場和超市,總會被人認出來。有人會跟他打招呼:你不是娥家班的大哥嗎?你們小區在哪兒啊?還收不收小弟了?
娥哥火了,外界也有了質疑的聲音。他清楚地知道,以后孩子們會長大,各奔五湖四海,走向自己的工作崗位,再成立自己的家庭。“我堅信到我白發蒼蒼的時候,我們之間的關系都不會斷。”
“我不會讓大家失望的,一切交給時間。”娥哥篤定地說,他最大的希望就是多年以后,自己思路清晰,身體健康,哪怕孩子們不在吉林,他也會跟大家常來常往,“娥家班”的故事也會延續下去。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