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經濟適用房的保障性質,從國家到地方,都對經濟適用房的申請資質、審核流程以及經濟適用房的轉售作出嚴格規定。然而,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卻有人公然叫賣經濟適用房指標及房源。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4月7日 《法制日報》)
據報道,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規定,經濟適用房自購買未滿5年不得上市交易。然而,記者發現,銀川市竟有人公開在網上和一些廣告刊物上叫賣在建經適房名額,不僅如此,部分保障房房主的經適房未滿交易年限就與人私下交易并簽訂買賣協議。
經適房是民生工程,是政府為滿足市民剛性需求而建的保障房,因為粥少人多,相關規定不可謂不嚴,以銀川市為例:具有本市市區城鎮戶籍1年以上、人均住房面積低于15平方米、人均收入標準低于每月2570元、申請人達到法定結婚年齡等。
可是,5年后的搖身一變商品房,5年差價的利益空間,卻讓很多人掂記著這塊“蛋糕”。雖然申請經適房首先要審核申請人的住房和收入,但住建局相關負責人卻表示,“我們無法查實申請人的實際收入如個人投資、有效證券和銀行存款等”。
或許審核環節因為技術原因的確存在灰色地帶,但為何賣房的人可以信誓旦旦,“你只需要出兩萬多的轉讓費,我一天之內就能把房子所有手續辦妥”。如果說,申請經適房因為現有制度不完善導致了漏洞,我們可以理解,畢竟完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健全制度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但口口聲聲“只要有錢這些都不是問題”卻讓筆者有些遲疑了。為何有錢就不是問題?這些錢都去了哪兒?是為了讓政府內部的人“視而不見”還是外部的人偽造文件?如果是偽造的文件,又為何能通過層層審核?
經適房也是保障房,因房源有限,有不少人望房興嘆、苦苦排號。可是,前期騙購、非法出售、房屋中介市場混亂等問題不僅深深傷害了民眾的心,更是對政府公信力的嚴重損害,凸顯了政府內部管控的不足,監管的缺失。銀川市住建局介紹,目前正在研究相關細則,完善審核制度。我們期待,保障房能真正回歸民生,為真正需要的人保留一份“安居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