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豫桂陜鄂等省區采訪發現,在投資力度和工程數量不斷增加的背景下,近年來基層水利部門成為貪腐高發區。除了涉案人員數量和金額呈上升趨勢外,“水耗子”犯案手法也花樣翻新。如何進一步扎緊反腐“籬笆墻”,仍需各方共同努力。(7月24日新華網)
很多行業都相繼出現了腐敗問題,如今,“水耗子”也才來“插”一腳,河南省、江西省、貴州省等都相繼通報了涉及水利的典型案例,涉案金額巨大,而且涉案人員既有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也有農村基層組織工作人員。
水利工程有利可圖并不是“秘密”,在近幾年發生的基層涉水案件也呈現出數量、金額、人員增多的境況,由于監管的缺失,故意提高中標價格,行賄企業給官員返點,官員從中收取回扣,用來建設的資金不過是中標價的一半,一次幾十萬的資金就落到了腐敗官員的手中,真是讓人為之一振,而且要成功中標,行賄人員大都要“用錢鋪路”,上至局長、監理、科長、總工程師,下至會計、出納、保管員等等都要逐一“打點”,為什么在貪腐的這條道路上大家這么團結一致呢?真讓人覺得寒心。
筆者認為,還是干部價值觀、政績觀出了問題,忘記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建設基層水利工程時只想到自己工作辛苦,要為自己謀取福利,沒有想過這樣的惠民工程建設好之后,對群眾生產生活有多大的改善,工程建成“豆腐渣”又將是怎樣一筆損失,自己被查處之后又會是怎樣的遭遇……這些問題干部都沒有認真思考過,沒有算清楚違紀違法的成本。
在治理“水耗子”的道路上,紀檢部門、組織部門要幫助水利系統工作人員算清違紀違法的成本,提高思想認識,增強群眾觀念,同樣更要有針對性的建立長效機制,扎緊反腐“籬笆墻”,讓別有用心者無縫可入,給違紀違法者嚴厲懲處,堅決采取“零容忍”,最后應鼓勵群眾充分發揮監督權,積極舉報干部貪污腐敗行為,因為作為惠民工程的親身體驗者,有權力說話。
作者:簡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