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生產之七大浪費(精益7大浪費)
時間:2023-09-09 08:51:59
諸多的對于精益生產之七大浪費,精益7大浪費這個問題都頗為感興趣的,為大家梳理了下,一起往下看看吧。
1、生產過剩是大量制造方法用來應對不確定性的一種方法。由于每道工序的制造能力不同,且大量制造中的設備要求不停機,前道工序的制造速度比后道工序快,制造速度又比銷售速度快,所以往往伴隨著大量的庫存。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2、在大規模生產的系統中,在一個不確定的世界中,由于各種波動,生產過剩可以緩沖或避免生產領域需求波動的整體影響,不會造成整個系統的混亂。
3、傳統方法通過投資存貨而不是提高應對實際問題的能力來彌補這一矛盾。整個制造過程中的庫存物料成本極其巨大,雖然很難量化。
4、等待時間或排隊時間是大規模生產帶來的另一個問題。處理批量大是等待的原因之一。允許大規模生產,建立排隊供應體系,擔心對原有秩序可能的干擾。頻繁的品種交換可以減少批量,
5、但人們通常認為頻繁的換品種會導致換模時間過長,造成巨大的浪費,所以可以通過增加批次來降低制造成本。這跟人的思維方式有關,而不是技術體系。
6、運輸作為消除地域誤差的手段,看似在體系內創造了價值,但從客戶的角度來看,運輸并沒有給我們帶來什么。消費者關心的是會帶來什么樣的反應和質量問題,而不是運輸本身。
7、知道何時何地移動什么,以及如何通過材料、搬運設備、間接勞動力以及指揮和控制系統來防止損失和損壞,確實需要成本。
8、庫存對外部環境起著被動的緩沖和平衡作用,以防止異常情況的發生,但它只是在等待,因為它不是立即使用的。傳統的計算方法將存貨視為企業流動資產的一部分,但實際上只有在出售后才能成為資產。
9、而且企業花很多錢只是為了照顧它們,直到消費者買了為止。
10、加工的浪費可能是生產過程中固有的缺陷。它們的存在其實是可以預測的,通過不斷的改進逐漸被淘汰。使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工具可以有效地限制和消除這些浪費。
11、工人是工作過程中的專家,應該幫助他們不斷改進工作模式,讓他們變得更聰明,而不是更努力。在工作過程中,工作效率和行為經濟學用了二十年。在重復的生產過程中,
12、詳細分析可避免的、組合的、重新安排的、重新安排的動作,消除緊張和不必要的動作,才能產生效率。
13、過程中產生次品是一種浪費,是過程中極其危險的情況。
14、必須在設計階段努力改變工作條件,考慮一些預防措施,保證不良品盡量少,有些工作可以通過防誤操作的方法消除不良品。
以上就是精益7大浪費這篇文章的一些介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