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難,為什么二本學生最難? 當前短訊
時間:2023-06-25 14:13:54
今年夏天,年輕人們不斷提起一個詞,“脫下孔乙己的長衫”。流行語折射出的是時代的某種困境和情緒——今年,可能是大學生就業最難的一年,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布的數據,全國2023屆高校畢業生將達到1158萬,同時,根據今年三月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全國城鎮16歲~24歲的青年失業率已經到達了19.6%,也就是說,每五個青年里,就有一個處于待業狀態。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的青年教師金秋萍,長期研究學生在就業方面的行為心理。她研究了很多我們關心的問題,其中一些研究結論,也是在校正人們的固有看法,比如:大學生找不到工作,是因為大學擴招、大學生太多了嗎?大學生的求職觀念在這些年里是怎樣轉變的,這種變化又會帶來怎樣深遠的影響?針對嚴峻的現實,大學生和學校,還能怎樣有所行動?
在今年5月31日《中國青年研究》主辦的“新職業與青年發展”研討會上,金秋萍給出了一些答案,或許能對我們理解現實、回應現實,提供一些幫助。以下是她的分享。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一、大學生就業難,但為什么二本學生最難?
我這個題目非常大,但是我給它做了一個限制,就是基于高等教育視角的探討,或者是基于大學生的視角。因為我自己本身的研究視角是很微觀的,我是職業心理學的背景,我是從個體的行為心理層面去研究問題,大學生就業困境問題太大了,我從學生的角度去展開。
首先,最近大家都很關注的是16歲~24歲青年的失業率,把這個失業率再放細來看,大家會發現,在這個青年中,16歲~24歲也包括了一部分大學生,他們只占這個比重的46%,但是他們的失業占這些青年群體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在青年失業很嚴重的情況下,更嚴重的是大學生的失業。
再具體來看,有很多人說大學擴招,是不是我們的人才供給太多了,出現了過度教育?但是有很多測算證明,從中國人才供給來看,我們遠遠低于國際發達國家。從2019年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情況看,73.1%的學生為適度教育,4.9%的學生為過度教育,比例低于15%,現在中國的過度教育現象其實并不嚴重。
雖然2010年~2020年,中國受過高等教育的勞動力比例從11.4%增長到24.8%,但與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較大差距。所以并不是說,大學生就業難,是因為大學生太多了。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和企業招聘難并存,更深層次原因在于供需結構性錯配。
首先來看大學生就業困境,把數據再細分來看。今年5月5號,智聯發布了招聘大學生求職數據,里面有一個數據講了2023屆學生,到4月份為止,拿到多少offer,有多少人拿到offer?整體數據是比去年好的——去年整體數據到4月份拿到offer的40%多,今年整體有50%多。
把這個數據拆開來看,分成大專、本科和碩博來看,可以看到,這個當中本科其實是最差的。同時,本科生內部也有一條明晰的鄙視鏈:雙一流>普通一本>普通二本。處在夾縫中的夾縫里,二本畢業生也是收獲Offer比例最少的應屆畢業生群體。
為什么呢?這些學生跟研究生相比,去不了對于技能要求非常高的高薪崗位,同時他們又不愿意去需求量很大的一些藍領崗位。從現在勞動力市場數據來看,這幾年退休人群很多,其實會空出來很多崗位,但是能空出來的崗位當中超過90%都是藍領的崗位,所以市場上的空缺很大,但是跟大學生尤其是二本的需求是不匹配的,所以就出現前一段時間社會討論的“孔乙己脫不下長衫”,這些學生因為自己的教育背景而不去選擇一些職業,即便這些職業有很大需求,即便這些職業的報酬相對來說還是比較不錯的。
從另外一個數據也能看到當前學生的就業觀念,2023屆畢業生的意向去向,跟2022年對比,50%以上學生的就業意愿是單位就業,比2022年更高了。
還有一個數據比去年高了很多——18.9%的學生是打算慢就業的,慢就業就是他暫時不找工作,或者不找一個簽合同的工作,去做一些零工。這當中還有個數據是自由職業,2023年的比例也下降了。
二、學生求職觀念之變,從個人發展到求穩
總體來看,這不單是今年的趨勢,也是最近幾年的趨勢——學生就業取向是求穩。
這個求穩的心態,短期來看有理性的部分,因為這幾年市場不好,裁員等等現象,大家從內心需要安全感,很好理解。但是從長期來看,也是跟整個社會的需求是相矛盾的,因為從我們這幾年監測的數據來看,學生就業包括勞動力市場的就業,單位就業的比例是逐年下降的,也就是說沒有那么多單位,現在更多是以自由職業、靈活就業的形式去提供就業機會,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學生的需求跟市場也是脫節的。
還有就是慢就業的情況。很多學生為什么選擇慢就業?因為他們覺得只有去單位就業才是就業,他們不愿意選擇一些相對來說沒有那么有保障的或者沒有那么穩定的工作,導致比例非常大,有20%的失業,其實這里面占了18.9%。
另外一個數據,我看了也挺驚訝的。我一直看大學生就業的價值觀,前幾年還能看到大學生排名最前面的價值觀是追求個人發展,但是,這幾年學生最看重的第一個是薪酬福利,第二個也是穩定,第三個是工作生活平衡,看到學生在乎的內在追求,像個人的興趣,這個比例只有8.3%。
從我的角度來講,這是更嚴重的一個問題。因為我是研究職業心理學的,我們有很多研究證明,一個人職業長期的發展,內在追求是很重要的。這些學生可以去追求金錢、可以去追求穩定,但是在現在的市場上呈現的情況是,他們去找到了這些工作,但進去以后,發現這些工作并不適合自己。這種不匹配,長期結果會導致這些學生頻繁離職,因為這些工作他們就是干不下去。
所以現在25歲~34歲這群人里,有很多面臨失業的問題,但是具體去看這些數據,這些人被動失業、被裁的比例是比較少的,有大概14%的人,很大一部分人是主動離職的。他們主動離職的原因是職業不匹配,不符合自己的需求。
他們剛進入市場時,可以追求這些外在的東西,但是長期來看,人還是有發展的需求,有自我實現的需求,所以這種就業的觀念,會導致他們選擇跟自己非常不匹配的職業。或者因為選不到這些外在報酬穩定的工作,去慢就業,但是這對學生長期的職業發展非常糟糕,會導致他們長期的失業。
還有就是,這幾年經常看到關于大學生能力的問題,這幾年大學生就業能力跟市場有很大脫節。這幾年都在講“大學高中化”,學生在大學里是很努力,努力想考研保研,但實際上,勞動力市場需要的不僅僅是知識,而是真正就業的能力。
這是北大開展的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調查,可以看到這幾年隨著數字化發展需要新的能力,大學生的供給是嚴重不足的,比如經濟全球化能力、數字化能力、創新化能力,他們有34項指標,學生得分最低的6項是財經素養能力、外語能力、對復雜的社會組織和技術系統的了解能力、國際視野能力、計算機能力、創新能力。
另外,大學生就業專業有很大差異。工科和計算機類就業很好,但是在專業設置上,很多是文科的學生,這幾年講的都是文科轉碼,從數據可以看到,有超八成的非數字專業的學生,都想要去轉向數字化的專業,但他們自己去做職業轉換,面臨很大的困難,覺得缺乏基礎、有阻力,沒辦法去實踐。這是我從學生角度的一個觀察。?
三、學生和學校還能做些什么
現在我們的現狀是,學生追求這些外在的,主動在大學期間去思考我到底想要做什么?我到底適合做什么?勞動力市場上到底哪些職業是符合我需求的?做這種職業探索的非常少。我做了很多這方面的研究,這幾年看到的數據就是,能夠主動在大學期間主動探索、并以此來確立一個職業目標的比例,不超過20%。
大部分學生在大學期間努力學習就算是好的了,有些也不怎么學習,也不主動甚至不去想以后干什么、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勞動力市場現在是什么樣的問題,都是等要就業時再臨時抱佛腳,再開始焦慮這些問題,這導致大家扎堆要進體制,進不了體制就等著一直考研、一直考公。
我覺得從職業心理學、職業輔導的角度,最關鍵的還是要去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我們前面從數據看到,學生去求穩,去求高薪,這是符合他們當下需求的,但是他們做這些的同時,忽略了職業長期的發展,自我實現、發揮自我潛能的過程,如果沒有這些,你的職業是不可能得到持續發展的。
在整個社會快速變動的情況下,學生需要去培養自己的適應能力,職業心理學有個概念是“生涯適應力”,有很多研究怎樣提升學生的“生涯適應力”,這是快速變動的職業勞動力市場學生需要的素質,也是從就業指導的角度來講,更需要培養學生的一個能力。
這個問題非常嚴重,也需要高校的就業輔導系統去做更多事情,幫助學生盡早開始職業探索。而且在探索的過程中,他們可以更理性認識這個世界是什么樣的,最終找到跟自己更匹配的、跟現在就業市場更符合的職業。
另一個,從高校的角度,首先專業設置和勞動力市場需求不匹配,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其實國家層面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現在就業最好的工科專業,其實占我們專業的比例,遠低于人文社科的專業,但是工科的就業率數據比文科高8.1%,薪酬也遠遠高于人文社科。尤其很多專升本的高校,從專業簡便程度來講,開了很多人文社科的專業,但是這些專業就業非常不好,而且現在市場上供給是過剩的,這是高校要做的一個工作。
另一方面,即便是市場需求的一些專業,但學生培養上也是有問題的。學生可能只學會了知識,但是知識跟現在最新的市場需求是脫節的,我們學校需要探索新的辦學模式。像這幾年國家一直在講的校企合作,讓學生真正在學習當中跟實踐去掛鉤。包括現在復合式人才培養,像北大在做一些專業以外的職業的課程——學生不僅學自己專業的課程,還有跟職業就業直接對口的課程需要學習,這些培養模式都是高校去探索的,讓學生真正能夠適應當前的就業環境。
另外,數字化大背景下,除了前面講到的這些學生需要的,我們傳統的講的專業能力,他們的軟技能,像溝通能力、思維能力等等這些能力以外,隨著勞動力市場的數字化,2022年職業大典又修訂了,修訂之后增加了97個新的數字職業,占比達到了職業總數的6%,從能夠提供的就業機會來看,這個數字非常大。2022年,我們單純從微信能提供的就業收入機會就有4600多萬。
隨著AI的發展,以及今年很火的ChatGPT,很多職業都有數字化的內容,所以除了傳統能力培養之外,學生數字化的能力和素養也變得尤為重要,這方面目前高校還沒有地做這個事情,但學界已經開始探討,講數字化能力和素養包含哪些內容。
現在我能接觸到的,有極個別學校,一個做法是做很多實驗班,它不再是傳統的專業,而是不同專業的結合,往往會跟計算機結合。比如人力資源專業,搞人力資源和大數據的實驗班,對學生的培養是復合型的背景,一個專業+一個計算機,這是一個途徑,這取決于學校能不能有這個意識。還有學校里各種實踐的活動,現在學校有搞各種各樣創新創業大賽,做創業大賽過程中,學生不得不自己去學這些技能。比較系統性方面的教育確實沒有,主要靠學生自學。
如何進行這方面內容的學習和能力的塑造,這也是今后我們教育系統面臨的一個問題。
相關稿件
環球最新:畢業生都去哪了?應屆大學生就業重心下沉,一線城市吸引力下降
2023年自治區普通高等教育專升本考試招生錄取最低投檔控制分數線確定
天天信息:2023中國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河南)·安全應急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題會議在鶴舉行
天天熱資訊!全球微速訊:半開紙尺寸是幾個a4_半開紙尺寸|當前時訊 今熱點
天天新消息丨端午節旅游數據報告:短途自駕游成出行首選 “避暑游”受追捧
即時看!怎么看“長新冠”?張文宏最新發聲:“讓子彈飛一會兒”
北京協和醫學院聯合多所大學創辦“協和醫班”:按4+4學制,今年開始招生|世界新資訊
焦點關注:有友食品(603697)公司動態研究報告:產品矩陣持續豐富 渠道區域擴張進行中
全球熱訊:李嘉誠長實集團欲奪300億海景項目?兩家內地房企齊喊“手下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