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3月11日消息(記者杜希萌 滿朝旭)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從“神十”飛天到“嫦娥”探月,從移動互聯到網絡科普。科技引領未來,科技改變生活,已經成為人們的切身感受。未來,新一輪的科技體制改革如何破題,中國科技發展還將有哪些突破,也成為國家、社會乃至每個人關心的熱點。針對大家關心的問題,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做客中國之聲,問路中國科技體制改革發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白春禮感嘆,讓企業成為科研創新的主體,依靠產業鏈形成創新鏈,這讓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走上了快車道。
白春禮:我們一直說要建立企業作為一個技術創新的主體,如果是一些應用型項目,企業不但是投入的主題,還應該是創新的主體,推廣的主體,從這來說,企業的早期參與,更多的投入會有助與這些科技項目直接轉化成果,是圍繞這個產業鏈部署創新鏈。
但他也坦承,創新能力不足仍然是制約我國科技發展的短板。資料顯示,2000年到2014年間,國家科學技術獎中最能體現原始創新能力的是自然科學獎一等獎,曾有9次空缺。白春禮說,國家已經重視了這個問題。
白春禮:原始創新能力不足是我們科技創新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因為沒有原始創新,我們對于知識產權的保護也好,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也好,都缺乏后勁,它是一個基礎,現在國家已經高度重視,最近我們國家的科技發展已經有了突破,隨著國家對科技的加大投入,要更加重視原始創新,開辟一個新的領域,建立一個新的理論,開辟一個新的方向。
他認為,我們應該從三方面著手根治科研上的“創新缺乏癥”。
白春禮:第一個需要科學家能夠沉下心來,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而不是找短平快的項目,第二個,可能需要國家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第三個就是我們需要一個鼓勵創新的氛圍,我們的文化也要有支持,比如說,你不標新立異,何談原始創新,就需要社會對這種創新精神多一些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