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清晨,湖北黃陂區發生大面積雷暴天氣,兩名男子不幸遭遇雷擊身亡。其中,一位63歲的農民在冒雨下水田勞作,另一人則是在樹下躲避大雨。湖北省防雷中心的專家惋惜地表示,如果能提高防雷意識,這樣的悲劇可以避免。(《漢網-武漢晚報》2014年6月2日)
人們常說:禍從天降。黃陂區兩名男子因為缺乏雷電安全知識,不懂得自我是安全保護意識,以至于大難降臨到他們的頭頂上,在雷電突襲的情況下,結果兩人不幸遭遇雷擊身亡,給家人留下了悲痛,也給我們社會、廣大村民提了一個醒:在廣大村民中間迅速普及雷電知識,避免類似悲劇發生刻不容緩。
還是讓我們以一起去了解一下兩名男子是如何遭遇雷擊身亡的?6月1日早上6點左右,家住黃陂區羅漢寺街道快嶺村樂細灣的63歲的村民樂義洪,扛著犁牽著牛下地干活。6點30分左右,天上突然響起一連串炸雷,聽得家里的唐方玉心驚膽戰。雨勢稍小后,唐方玉再次和兒子來到田里尋找丈夫,卻發現樂義洪倒伏在水田里,人事不省。醫護人員聞訊趕到時,樂義洪已經不幸身亡。據初步判斷,樂義洪系因雷擊致死。記者發現鐵犁上有電擊痕跡。
就在樂義洪遇難的同時,黃陂區祁家灣街道土廟街的一名青年男子,突遇暴雨后跑到一棵大樹下避雨,誰知遭遇雷擊,也不幸遇難。湖北省防雷中心的專家段振中表示,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在這兩起事例中,遇難者自己沒有足夠的防災意識。那么,該怎樣預防雷電安全知識?專家段振中認為:遇到雷暴天氣,人員避免在空曠的區域逗留,特別是要遠離湖泊、沼澤、水田等濕地。同時要遠離大樹、電線桿等容易起引雷作用的物體,也不要手持鋤頭、鐵耙等金屬物品。即使在室內也要遠離金屬管道,并切斷電器電源,最好不使用手機和電話。
雷電災害是十大自然災害之一,每年的雷電災害都給各個國家和地區造成了極大的經濟損失,也直接危及廣大市民的生命安全。據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因雷擊造成的傷亡一直持續在3000—4000人,財產損失50億—100億元,而且這一數字仍在持續上升。全球每年因雷擊造成財產損失達數百億美元,從衛星、通信、導航、計算機網絡系統乃至每個家庭的家用電器,都有可能受到雷電災害的威脅。雷電雖無情,人類卻防之有術。為此,需要我們提高防雷意識,普及防雷知識,規范安裝使用防雷裝置,采取科學應急避險措施,才能從根本上避免雷公對人類的傷害。
天災不可避免,也是不可抗拒的。 但是天災十分可怕,這點毋庸置疑。但比天災更為可怕的是人禍,天災是不可避免,而人禍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只要我們掌握一些基本的防雷知識,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盡量避免因打雷這些自然災害危害著我們的生命安全。除看專家的意見外,還有許多安全舉措。比如:雷雨天氣,要避免在以下地方停留:山頂、山脊、空曠的地方;避雷針及其引下線附近、孤立的樹下;鐵柵欄、架空線附近。要停止野外作業,在野外遇上雷雨時,不宜打傘,絕不可使用金屬尖頂的雨具,此時無金屬附著物的雨衣是最好的避雨工具。在室內躲雨時,不應依著建筑物或構筑物墻壁站立,宜保持一定距離。雷雨天氣上下車時,不宜一腳在地、一腳在車,雙腳同時離地或離車是最佳方法。遇有雷暴雨,勿在大樹下避雨,這樣極易遭受雷擊。千萬不要接聽和撥打手機,因為手機的電磁波會引雷。雷雨時,如果感到頭發豎起時應立即雙腳合并、下蹲、向前彎曲、雙手抱膝。
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夏季雷電多、暴雨多,也容易給人類帶來災難。為此,需要當地政府盡快采取措施,大力宣傳雷電知識,最好能將防雷知識印刷成小資料,分發給居民,讓更多居民掌握一定的避雷知識,從容面對突發情況,甚至可以救人性命,盡量減少因雷擊所造成的經濟損失。普及防雷知識是一項平安工程,又是民心工程,讓更多村民懂得雷電知識的安全保護,希望有關部門予以重視,并付諸行動,為打造人民美好“幸福夢”營造良好的安全環境。
作者姓名:周運華